荆门智慧环保规划设计面向市、县(市、区)两级环保机构,充
分响应国家、省的政策要求,利用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3S 等
先进信息技术,致力于促进环保政府办公、环保行政审批、环境监测、
环境执法、污染源监控、生态环境保护、环境应急等各类环保业务的
有效开展、创新环境管理模式,提升环境公众服务水平,为荆门市生
态环境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。
项目涵盖环保业务范围:
1、环保政府办公类:环保政府办公是对环保局内部的日常管理
事务与各项服务的管理,包括收发文档、办文办会、接待来宾、收支
买办、车辆、安全、福利、卫生、后勤补给及保障等日常工作;
2、环保行政审批类:行政许可、非行政审批、行政处罚、行政
征收、行政备案等;
3、环境监测类:大气环境监测、水环境监测、土壤环境监测、
声环境监测、生态环境监测等;
4、污染源监控类:各类污染源的防治、监督、管理和控制;
5、生态环境保护类:生态环境质量评价、生态功能区划、生态
脆弱区保护、资源开发区监管、生态示范区建设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
区建设等;
6、环境应急类:环境应急接警与预警管理、环境应急指挥调度、
环境应急监测管理、环境应急决策支持、环境突发事件后评估管理、
环境应急现场处置管理以及环境应急训练演习。
2
1.2
发展环境
1.2.1 政策指引——国家、省层面为荆门智慧环保建设指明了方向
1、全国生态文明改革全面推进,开启“美丽中国”新篇章。
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
题的决定》明确指出,要“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
改革,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,健全国土空间开发、资源节约利用、
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,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
格局”,自此,党中央、国务院把“建设生态文明、美丽中国”上升
为国家战略,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,认识高度、推进力度、实践
深度前所未有。2015 年 9 月,国务院印发了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
体方案》,方案明确提出了改革目标,要求“到 2020 年,构建起由自
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、空间规划体系、资源
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、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、环境治理
体系、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、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
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、多元参与、激励约束并重、系
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,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
理能力现代化,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”。在《生态文明
体制改革总体方案》的推动下,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深化改革全面加速,
国家实施新环保法,打响水、气、土污染治理三大战役,试点“一证
式”管理和“两监”垂直管理等一系列改革动作为环境保护工作带来
极大的机遇和挑战,同时也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,提供了
制度保障。
2、生态文明改革对环保信息化发展提出新要求,以信息技术手
段实现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未来环保业务重点。
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,而环保信息化的建设
3
完善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显著的促进带动作用,为生态文明深化改革
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强劲动力。2016 年 4 月,环境保护部部长陈
吉宁在“展望十三五”系列报告会上作了《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补
齐生态环境突出短板》的报告,提出要:“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、
科学化、法治化、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,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
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切实提升环保信息化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支
撑作用,确保 2020 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”。陈吉宁部长提出,
“‘十
三五’时期,要利用信息化、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,以问题为导向,
更广泛应用数据,提供基础支撑,寻求优化方案,给管理带来质的变
化。要推进区域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,实行统一规划、联合监测、联
动应急、信息共享。要加快推进大数据建设和应用,建立统一的环
境监测、污染源监控、环境执法、环评管理、信息公开等平台,提
高科学决策、监管执法、便民服务的水平。大数据、“互联网+”等信
息技术已成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,要加
强生态文明建设,就要加强生态环境大数据综合应用和集成分析,为
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。”
3、国家、省采取多项举措大力推进智慧环保建设,构建天地一
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、强化生态环境大数据综合应用成为“十
三五”时期智慧环保建设重点。
2015 年 7 月,国务院发布了《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》(国
办发〔2015〕56 号),要求生态环境监测物联网要全面设点、全国联
网、自动预警、依法追责,形成政府主导、部门协同、社会参与、公
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,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
障。同时,国家高度重视大数据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。
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,要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共享,开
4
展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。
2015 年 8 月,国务院印发了《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》(国发
〔2015〕50 号),明确提出将大数据纳入到城市信息化建设体系中,
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,大力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
联开放共享,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,消除信息孤岛,推进数据资源
向社会开放,增强政府公信力,引导社会发展,服务公众企业。在国
家《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》的引导下,2016 年 3 月环保部印发
了《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》(环办厅[2016]23 号),为生态
环境大数据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基本原则、总体架构和主要目标,要
求通过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和应用,在未来五年实现生态环境综合决
策科学化、生态环境监管精准化、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便民化,充分运
用大数据、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,全面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综合
决策、监管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,加快转变环境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
2016 年 1 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了《“互联网+”绿色
生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》(发改办环资〔2016〕70 号),要求大力发
展智慧环保,并提出了具体建设内容:一、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和移动
互联网,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,增加监测污染物种类,扩
大监测范围,形成全天候、多层次的智能多源感知体系;二、建立环
境信息数据共享机制,统一数据交换标准,推进区域污染物排放、
空气环境质量、水环境质量等信息公开,通过互联网实现面向公众的
在线查询和实时发布;三、加强企业环保信用数据的采集整理,将
企业环保信用记录纳入全国统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;四、完善环
境预警和风险监测信息网络,提升重金属、危险废物、危险化学品等
重点风险防范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。
在湖北省层面,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精神,切实提升信息技术
5
对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支撑作用,2016 年 9 月,
湖北省政府发布了《湖北省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》,“环保治理大数
据应用示范”成为大数据建设重点工程,建设环保云计算平台和环
境大数据中心,广泛整合环保、发展改革、经信、工商、税务、质监、
银行、海关、交通运输、商务等部门有关污染源企业信息,以及社会
公众举报的信息等环境数据资源,推进省、市、县三级环保部门环境
数据共享和深度开发,提高环境综合分析、预警预测和协同监管能力,
为环保综合管理和应急指挥提供决策支撑。加强对环境指标、污染程
度、污染类型、交叉程度、分布区域、危害程度等海量环境数据的综
合分析,深入挖掘适应不同污染类型的环保治理规律,为环境影响评
价、动态分析、趋势预测、风险预警、预案制定、环境治理和执法效
果评估提供决策依据。2016 年 10 月,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《湖
北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》,对全省生态环境物联网的建
设提出了明确要求:到 2020 年,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
境质量、重点污染源、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;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
统实现互联共享;监测与监管实现协同联动;生态环境质量预报预警、
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;环境监测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;初
步建成天地一体、上下协同、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。
1.2.2 技术支撑——先进信息技术助力生态环保向精细化、科学化、
智慧化转型升级
随着各类信息技术手段与环境管理业务结合日益紧密、应用深度
不断增加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,通过综合利用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
算、卫星遥感、数据挖掘与模型技术、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实现
智慧化的环保决策成为迫切需求。
1、物联网技术助力及时、准确、全面地获取各种环境信息
6
物联网技术应用作为环境保护的助推器,为环保带来新的发展思
路,从增强采集能力、夯实数据支撑、提高工作效率、完善信息管理、
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助力环境保护转型升级。
物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主要应用于污染源在线监测和环境质量
在线监测。污染源在线监测可利用物联网实时采集企业污水、废气、
噪声的排放数据以及环保设施的运行情况,有效监管辖区企业的污染
排放情况,各企业的污染排放情况通过广域网络传送到环保部门的污
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平台,从而使得环保部门可对企业的排污情况进行
集中和实时监管,有效提高了监管效率,大大提升了管理的智能化程
度;环境质量在线监测利用物联网技术,实时采集大气、水、土壤、
噪声等各类环境要素的污染数据,并可对前端的监测设备进行有效管
控。通过环境质量在线监测的建立,可实现环境质量数据采集的实时
化、精细化、智能化,有效提升环境感知能力,从而辅助建立先进的
环境监测预警体系,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。
2、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助力实现环境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共
享开放
大数据以容量大、类型多、存取速度快、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,
通过对数量巨大、来源分散、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、存储和关联
分析,从中发现新知识、创造新价值、提升新能力,正快速发展成为
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新业态。全面推进大数据发展和应用,加快建
设数据强国,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。
充分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手段,为智慧环保的建设提供充足
的、可按需灵活分配的 IT 基础资源,同时为数据实时处理、高效整
合、有效交换、共享开放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撑。通过云计算和大
数据的有效应用,全面整合荆门市环境信息资源,打通环保局内部数
7
据壁垒,初步实现业务数据融合、业务系统间的有互联互动,有效提
炼数据价值。同时,建立部门数据共享机制,接入交通、气象、住建、
水利等各委办局相关数据,增强数据横向交换能力,构建环保与其他
部门的数据协同,为环境大数据分析提供支撑,为荆门市智慧城市添
砖加瓦。具体应用体现如下: